西大街的喧闹
临潭县是个多民族聚居区,有10个民族,人口较多的主要有汉族、回族和藏族。县城最繁华的街道当地人称“西大街”,官方的文件里则直呼“县城主街道”。活动就在这里举行。活动举办的那三天里,有不少穿着很艳丽的民族服饰的妇女,流光溢彩,顾盼生姿,别有风情。
吃过晚饭,眼看着天变黑了。王廷忠告诉记者,扯绳活动没有规定准确的时间,有活动的时候人们晚饭吃得早,天一黑就来了,也就等于活动开始了。记者匆匆赶到影剧院前时,那里已是人山人海,小伙子姑娘们都穿着最鲜亮的衣服,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的,年龄大的妇女拖着孩子站在街道两旁。
人越来越多,街道已经拥塞不堪,还有人不断涌来。人们说笑着,年轻人嬉闹着,捣蛋的小青年不时往人群中扔个炮仗,炸起一片惊呼声和哄笑声。一些小青年带着哨子,你吹一下,他吹一下,此起彼伏。
街道两头停着几辆警车,负责治安的警察在人群中缓慢地移动着。警车旁边停着两辆救护车,等着处理可能发生的情况。
影剧院门前的人群中突然出现了一红一绿两面旗,代表参赛的双方。有了旗,双方的阵营迅速组织了起来。在“连手”连绳的时候,双方“激进”的年轻人常常会结群“攻击”对方,但这种“攻击”不含武力,也没有谩骂的语言,只是群体蹦着、跳着,指头用力地指着对方,口中发出“嗷嗷嗷”的呐喊声。
也有些朋友聚在一起的,会不时地拉出其中一人作为取乐的对象,将其抛往空中,落下来接住再抛。“扰杠”在人群中间晃动,有些青年挤过去抢,持杠者便竭力回护。
绳终于连好了,一声炮响,数万参赛者一拥而上,分挽绳的两端展开了角逐,霎时,爆竹声、哨子声、呐喊声、音乐声、观众的喝彩声融为了一体。双方发力的时候,每隔一段就有一名小青年站在绳上吹哨,参赛者齐声“嗷嗷嗷”地呐喊着,一会儿绳被上片的扯过去了,下片的旁观者立即加入队伍,绳即向下片移动起来;上片又有许多人加上去,绳僵住了,随后又开始移动……你来我往几个回合,附近看的人越来越少,拔河的队伍则越来越庞大,站在中间的人根本看不到队伍的两头,只有一片动人心魄的声音。负责治安的警察也耐不住了,纷纷冲进了自己的那一方……
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激烈争夺,绳最后被上片拉了过去,下片溃败放手时,上片的人收不住,便拉着绳子集体向东跑一段,然后绳子被拉回来,“连手”开始打杠子,一局结束了。
王廷忠说,他们没有真正统计过,但知道应该是上片的赢得多一些,“上片的人实在是太多了。”